写给曾称我一声“老师”的学生们
在大学毕业后,我几乎没有写过任何成段的文章。现在写下这些文字的目的,是为了对得起学生们曾称呼我的一声“老师”。特别是那些我原本以为无需多言,而事实上结果可能并非如我所想的学生们。
尽管可能与我很多学生的印象相悖,但我的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甚至算不上是一个“熟练工”。我放弃原本的Java后端开发工作,转而投身IT培训行业,是在2017年2月24日。截至目前,我的教学经验尚不足一整年,但面授的学生早已逾千人。我自认深知这份工作不仅限于对我个人的意义所在。
目前我所就职的IT培训机构,属于国内一线知名品牌之一(或者之二)。在参加面试复试的时候,我在一间教室的后门窗口看到正在上自习的有限几个学生,对着Eclipse在研究代码,旁边是一个纸质的笔记本。这景象与我此前的期许高度一致,所以我有所触动。我意识到有一些学生花费高额费用参加IT培训,可能是出于对IT技术的追求,可能是出于对IT工作的向往,可能是其他我不了解的原因。而现在他的身影已经证明,他并不是被动地过来跟着混日子的,起码不是“催催动动,不催不动”的态度。只要我的学生中有一人如此,这就值得我付出最大的努力。
我并没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并非人民教师,但这份教育责任感是我在培训工作中最大的非物质动力所在。
教学工作初期,我并不了解公司关于“严禁讲师向学生提供任何联系方式”的规定,故而有一些同学可以联系到我。在我讲授的基础课程结束后,我曾对学生说:“很高兴成为你IT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如果将来毕业之后拿到了如意的offer,愿意与我分享喜悦,这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欣慰。”在几个月之后,我的早期学生已经毕业,几乎所有人如我预期的一样忘了我。只有零星一两位同学向我“报喜”——他们确实找到了称心的高薪工作。然而就是这一两位同学,给了我一个晴天霹雳。我不但没有任何欣慰,相反焦虑了很长时间,而且愈演愈烈。
简历造假,面试欺骗。
接下来我要说的内容,全都建立在一个最为核心的世界观之上:“这个世界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相对的异与同。”我的智商很有限,根本不能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这是我有限的人生阅历所教会我的,是我用自认惨重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之一,我愿意相信它是对我而言的真理。
我想说的是:曾有多少次学生遇到技术困难,我绝不直接告诉答案,而尽力在引导他一点一点摸索正确的思路;曾有多少个学生觉得Java技术特别难,但是不想放弃,而我在给他加油打气灌鸡汤;曾有多少种学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我坚决地一一粉碎,并且在我授课范围之外,乃至整个培训范围之外,指出更加长远的技术发展路线……相信不仅是我这样,更多的老师也是这样的。
而现在呢,我的学生就跟没事儿人似的跟我说什么“大家全都包装简历”、“不这样就根本没有面试机会”之类的话,面不改色心不跳!那这不仅是我,不仅是更多同我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们,更是学生自己,这一直以来几个月的时间都在干什么?这算怎么回事儿?大家全都是在为了最终一个“注定的”谎言提供不被戳穿的素材么?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欺骗面试官的时候更有底气吗?!
上面这段话有很强的情绪色彩,权当是我的个人发泄,不必认真。下面我们来心平气和地分析一下。
第一,什么叫做“简历包装”?我们如何区分“简历包装”和“简历造假”?由于是非观本就是灰色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大家不尽相同。在我看来,把简历当中的“mysql”修改为“MySQL”,这不是强迫症而是严谨;将特别擅长的技术写在靠前位置并重点突出,将只是用过却并不精通的技术放在靠后位置,这是扬长避短;选择一个简约大方的格式模板来制作简历,这是态度重视……这就叫简历包装。那什么叫简历造假?明明没有做过的生产项目,写在简历上还编造了所谓的线上用户量,这叫造假;明明从来没有从事过软件开发职业,谎称自己具有三年开发经验,这叫造假;明明没有就职过任何IT公司,伪造曾任职的公司信息,这叫造假!如果有的人看不出来上述的区别,认为“简历包装”只是“简历造假”的委婉说法,那么根据刚刚提到的核心世界观——你不是错的,只是你我不同。
第二,什么叫做“面试技巧”?我们如何区分“面试技巧”和“面试欺骗”?相对而言,我认为穿着打扮整洁、举止谈吐大方,这叫基本素质;面试官打压你,你要收敛锋芒隐忍撑住,面试官不说话,你要主动展示自己的强项引起对方的兴趣,这叫基本技巧。那什么叫面试欺骗?面试官照着假简历问你工作是否三年了,你根本就没工作过却说是,这就是欺骗;面试官问“那个你最近刚完成的生产项目”是否由你主导设计开发,而你根本就没做过,只是简单地“抄写”过培训中“类似”的低能demo练习却说是,这就是欺骗!
第三,HR与面试官是否“活该被骗”?请注意,“活该被骗”和“应该去骗”根本就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成功欺骗了HR和面试官是自己的“本事”,那这就是你我的价值观不同,毫无争竞的必要。如果你在大城市租房子遇到了黑中介,把你的押金骗走了,还叫一群人扔了你的行李,把你打一顿,你会觉得是自己“活该被打”么?如果你去买东西,销售员明明知道50元的商品最适合你,但是故意骗你买了一个800元却用不上的商品,你会觉得是自己“活该被骗”吗?如果是,那么说实话,你这一辈子未免活着太不易。退一步讲,作为一个IT初学者,就算通过一些伎俩骗过了简历这一关,而公司的面试官竟然在面试的时候,技术方面也被你这个初学者糊弄过去了,那这家公司你真的要去么?你去了肯定“最厉害”啊,成为CEO、CTO指日可待啊,纳斯达克上市就靠你啦!
第四,造假欺骗的借口是什么?“无奈”、“没办法”是我听到最多的借口。学生认为,市场当中只要是没有三年以上经验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任何面试机会。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如果按照学生的期望,只能说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对于高薪岗位,很多企业确实不愿意再花费大量成本去从头培养一个技术人才,所以才需要通过三年经验来筛选掉初学者。而这样的高薪岗位正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尽管如此,这也不是绝对的。认为“不得不”欺骗的学生,真的拿着一份优秀的真实简历去投递了吗?投递了多少份?你真的已经尽到最大努力去大量实践,然后才得出这个自以为正确的结论么?还是说,只是你身边的人都这么说,而你简单尝试了有限的几次之后,就把它当做是事实了?
第五,学生的自我定位是否准确?如果一个只会SSH初级demo练习的初学者,投递了1000份简历要价15K月薪,那么只要公司还有个正常人,就不会录用,甚至都没有必要见面。(这里我只是举例,薪金仅供参考。)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定位并不准确。说得糙一点,你真的以为自己值这个钱么?真给你这个钱,你敢要么?掂量过自己几斤几两么?如果是技术奇才,那就把你的能力证明写在简历上,让人家看到之后惊为天人;如果是技术很一般的初学者,还梦幻地想当然,那只是在挤兑自己,只能让自己难受。所以找准自己的定位很重要。就是因为有了正确的定位,所以你无论赚多少钱都不会觉得比王健林少了那么多而不平衡,王健林也不会因为赚得比不上世界首富而不平衡。如果你觉得不能接受现在的自己,那就要做出选择:改变自己,还是去骗。任何一个选择都要付出代价。
第六,为什么学生会高估自己?两方面原因,主要是培训机构,次要是学生自己。出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有的培训机构(我并没有暗示任何公司)会在招生时做出过分的宣传。(我特意说的是“过分”而不是“虚假”,因为“虚假”带有指控色彩,而我并不希望如此。)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会觉得,“只要坚持几个月,几个月之后我还活着,就可以发大财!”我认为在学生已经成年的情况下,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不会自己独立产生的,但我“并不清楚”这种想法的产生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如果是受到了“来源不明”的蛊惑,那么蛊惑的话语到底能有多可信?如果是看到了“来源不明”的数据,那么数据的真实性是怎么定义的?如果有的学生通过造假和欺骗成功签订了月薪12K的试用期劳动合同,这种数据是否真实?再说次要原因,假设作为学生真的被蛊惑而搞错了自己的定位,那么真的就到了“不欺骗就饿死街头”的地步了么?欺骗的行为是为了吃饭活下去,还是为了将6K变成12K?这是价值观问题,我们在后文再谈。
第七,学生的技术水平为什么低?技术水平低下,是导致无法高薪就职的核心原因,没有之一。不否认有的学生技术能力很强,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的技术水平确实很平庸。根据我有限的了解,有一些培训机构对入学的学生有严格的要求,规模很小,只做精品课程,坚持只让确实有潜力的同学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而有另外一些培训机构,所谓的门槛形同虚设,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筛选,规模越大当然赚钱越多。这两种培训机构没有谁好谁坏,学生的资质各自不同,当然要自行选择。有可能前者跟不上退学,有可能后者学了白学。“全民都是IT高手”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现阶段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有10个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全都培养成为顶尖人才,成本如何?如果有1000个学生,这差异性还一样么,成本又如何?哪有那么多“顶尖”?培训机构也有自己的定位,小而精者,可以让10个本来可以赚5K的学生赚到15K;大而广者,可以让1000个本来可以赚3K的学生赚到8K。那么假设有一个学生天资聪颖进入了后者,后者真的会为了这千分之一的学生而提升整体课程深度,造成千分之999的学生学不懂退学么?再假设有一个天资一般的学生非要去前者,你真的进得去么?学习IT技术,不完全看天资,更多的是后天努力;但是说完全不看天资,就有点扯淡了。在定位问题上,培训机构比学生更处于主导地位。不否认有的机构过分重视招揽更多生源,同时过分轻视课程含金量的现象存在。
第八,培训机构是否存在教唆学生造假的行为?我不清楚。不是因为不方便说,而是因为我并没有相关的依据,也不会去探寻其存在与否,这意义不大。盗窃团伙当中的老人传授新人偷窃技术,看上去是“正业”,但这算不上“师父”,因为对不起那个“师”字儿。如果有人教唆学生通过造假、欺骗等手段去谋求利益,这人我不说好坏对错,我也没有资格评判。但即使学生因为欺骗而拿钱救了命,也只能说这人不配作为“老师”。一位老师,学术水平可能有高低,教学能力可能有强弱,但“德”不能失。
第九,我是否“站着说话不腰疼”?难免有的学生质疑我:“反正你有高薪工作,体会不到我们的苦,当然说风凉话!”首先,与此前的软件开发相比,我这样级别的讲师工作收入并不属于高薪,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我之所以告诉我的学生不要欺骗,是因为那曾经是我的学生。马路上的陌生人与我何干?我远远没有大爱到那个地步。那么我如何解决学生们的疾苦呢?实话说,我解决不了,至少现在不能。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公司安排给我的课程给你讲好,让你学好。在你的能力承受范围之内,我尽自己所能给你多说一些课程之外的干货,别等你毕业之后迷失了方向才发现这些课程实在太入门,而最终干不下去。“传道授业解惑”,惑我帮你解,业我授给你,但如果这道我不传,也就枉为人师了。(尽管,这六个字的原意正解可能并非如此。)
第十,欺骗的代价是什么?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有三年经验的人不是白拿钱的,技术水平和没有经验时是不会一样的。如果公司安排给你的任务你接不住,从而在试用期被辞退,美其名曰“未通过试用期考核”(其实就是造假被戳穿),那么谁为你的欺骗行为负责呢?是曾经教唆你造假的人(如果有),还是你自己?实际上我的学生中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他确实每天都玩儿命加班努力,但是仍然不能达到公司的要求,觉得有些委屈。而在我看来,这不是委屈,只是代价而已。三年的开发经验可不是一个初学者努力一两个月就能积淀下来的,公司认为有经验的人可以快速上手,才不会给初学者慢慢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如果HR做背景调查呢?上一家公司的离职证明、曾经多家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银行的工资流水、社保缴费记录……这些如果全都造假,那何不把Oracle、微软、思科认证全搞一套,再顺便搞一个北大MBA呢?即便所有环节都没有问题,你的工作也很顺利,那就是没事么?就这样如此轻易地泯灭了一些东西,还指望将来再唤醒它么?
在我从事教育工作期间,我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以任何形式教唆、暗示、支持、默许我的学生进行简历造假、欺骗等行为。包括学生已经做出这种行为却在一定程度上后悔的情况。如果有一天我做不到,我将不再为人师,不赚这份钱。凡是被我知晓存在简历造假、欺骗行为的学生,我不会为其简历提供任何指导,不会为其面试做任何协助准备,笔试面试的问题不予解答,对工作后因为技术水平与简历不符等原因而遇到的困难不提供任何支持。如果该学生与我所在的培训机构仍然存在有效的协议关系,我将申请让公司指派其他人履行协议,否则我就辞职。
最后,为什么有人选择欺骗?因为价值观。培训和教育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培训通常只是某一个领域的技术提升而已,更像是交易;而教育更多的是教书、育人。培训机构通常只会教学生怎么做事儿,不会教学生怎么做人,毕竟学生们多数都是成年人。小学班主任才会天天谆谆教诲学生们要诚实守信,而这与考试成绩是不相关的。正是有了这些育人的老师,所以才会人人都想做个自己希望成为的人,并为之努力。我们都是受教者,然而问题是,我们到底有多努力?如果抛开相对的世界观,那么:人无好坏,事有对错。哪有那么多心理扭曲的变态,非要好好的事情不做,故意做错事?大家都知道,现实中所有做了错事的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奈”,不会无缘无故的。所有人都愿意坚守自己内心认为宝贵的东西,但关键是在各种各样不可避免的压力面前,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愿意为了那份从小就伴随我们成长的宝贵品质付出多少?
价值观的冲突可以很厉害。有的人觉得,周围所有人都在骗(假设如此),所以我的欺骗就是理所当然的、无所谓的,我为了贪欲(当然会被粉饰为生存)的手段都是正义的。而有的人觉得,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在骗,而我就要活不下去了,我也宁愿为了自己的内心而饿死街头,起码这一辈子活得干净!几乎所有的文学、影视作品当中都是在歌颂后者,然而歌颂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的匮乏。
有的学生直接质问我:“这怎么了?大家都这样,你就没做过吗?”
当时我就震惊了!怎么会如此理直气壮、理所当然?是我太乌托邦了吗?从什么时候开始,向学生教导价值观的老师要被质问!
我也说过谎,我也有过欺骗。小学的时候,我偷过同桌的紫色葡萄味橡皮;初中的时候,我骗过老师说作业没带;长大后工作了,我骗过父母说我自己一个人在北京过得很好。但是我从来没有简历造假,从来没有欺骗过面试官。在我没有工作经验的时候,我的简历当中根本没有写任何公司,没有写任何开发年限;没有用过的技术,我绝对没有在简历当中写过任何一个技术名词;换工作的时候,我的任职时长精确到月,多一个月都不加;就连是否属于公司的体制内,我都要和面试官与HR当面说清楚。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然而我并不高尚,谁敢说高尚?人无完人,谁还没做过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呢。就是因为我承认自己曾经的欺骗行为,就是因为我至今仍然没有忘记,所以我才能发现,什么才是我的内心中最宝贵的东西,什么才是我愿意尽力坚守的东西。
这东西我有,其实你也有。趁着你我都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机会,早点发现它,并好好珍惜。等将来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心也就累了。等它被一点点摧残殆尽,就找不到了。
共勉。